定型效应


定型效应也称刻板效应,又称刻板印象、定性效应,是指对某人或某一类人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的、类化的看法。是还没有进行实质性的交往,就对某一类人产生了一种不易改变的、笼统而简单的评价,这时我们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现象。如知识分子是戴着眼镜、面色苍白的“白面书生”形象;农民是粗手大脚、质朴安份的形象,等等。 如见到一个肌肉发达、身材高大、穿着运动服的人,就很自然地认为他必定是一个运动员。


人头脑中存在的定型是人们以往经验的反映,但由于在各类人当中广泛存在着的差异性及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同一类人的形象不可能是一样的,也不可能是固定不变的,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环境下也会发生语言、行为甚至性格等方面的变化,此所谓“仕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例如,摆脱贫困走上了富裕之路的农民的形象,与过去相比,就有着天壤之别。所以,以不变的固定形象为依据去认识千差万别,不断变化着的人们及其行为方式,显然会使我们的认识出现偏差,导致作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由此可见,定型效应也是一种使人产生偏见的社会心理效应。领导者和管理工作者必须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自觉克服这一效应给我们带来的消极影响,力求历史地、全面地、正确地认识我们周围的人和事,减少判断和决策的失误。


刻板效应具有如下特点:

①对个体、群体过于简单化的分类。

②在同一社会、同一群体中,刻板印象有惊人的一致性。

③多是偏见,甚至完全错误


刻板印象是对一个社会群体的一种普遍的、固定的观念和看法。它不一定有事实依据,也不考虑群体内部的个体差异。它只是人们心中存在的一种固定的观点,却能对人们的感知和行为产生重大影响。它可以简化社会认知活动,使人们更容易、更快地理解事物的作用   。但在给人们带来方便和快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认知不准确。尤其是负面的刻板印象,除了上述缺点外,也会给刻板印象对象带来其他一些负面影响。


博尔达洛认为,它是指个人受到社会环境或周围人的影响,对某些人或事有固定的看法。这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其他学者认为,这不是基于直接经验、事实或个人差异。这是人们心目中的一种固定观点 。此外,一些学者提出了“刻板印象威胁”一词:一些文化对某些群体有负面刻板印象。如:美国的种族歧视和中国的地域歧视。在某些情况下,群体成员担心其他人会用这个概念来评判和对待他,他们担心自己的表现会证实这种刻板印象的威胁   。


刻板印象毕竟只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并不能代替活生生的个体,因而“以偏概全”的错误总是在所难免。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在与人交往时,“唯刻板印象是瞻”,如“削足适履”的郑人,宁可相信作为“尺寸”的刻板印象,也不相信自己的切身经验,就会出现错误,导致人际交往的失败,自然也就无助于我们获得成功。